【制图新技术】地形晕渲底图(山体阴影)制作新方法

之前我们发布过一种新的地貌晕渲解决方案(【ECartoRender】地貌晕渲解决方案),在其中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地貌晕渲(也叫山体阴影)的技术方法,与GIS的做法不一样,该新方法基于3D动画建模技术,采用更先进的渲染引擎,可以生成比GIS软件更加美观和自然的晕渲成果(北京【地图上的四季】)。

今天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其实现过程,首先,是准备好数字高程模型(DEM),获取DEM有多种途径,比较常用的有公开的SRTM90和SRTM30(分辨率分别为90米和30米)、ASTER全球30米高程数据等,如果您还没找到好的途径,使用Global Mapper是一种非常便捷的获取开源数据的方式(【免费,优质GIS数据】:Global Mapper在线数据访问)。

Global Mapper在线数据下载

有了DEM数据,我们需要根据作图范围和比例尺计算所需要的分辨率。我们拿制作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晕渲为例,假设我想制作一张85cm宽的图,换算成英寸大约为33英寸,典型的打印分辨率是每英寸300像素,因此我需要33×300 = 9900像素宽的晕渲图。祁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约宽为1200公里,因此,我们需要的DEM分辨率大约为1,200,000(米)÷ 9900 ≈ 120米。

在进入blender软件渲染之前,我们需要在GIS软件中进行一些预处理,包括DEM数据的投影、镶嵌、重采样、裁切等工作,同时还有重要的一步,将DEM数据的高程值拉伸到0-65535之间(大概就行),所有这些工作我一般使用QGIS、Global MapperGeographic Imager等软件来实现,最后将DEM输出为unsigned 16位类型的TIFF。

预处理生成的Unsigned 16位TIFF​高程数据

然后我们进入到blender进行DEM数据导入,以及配置渲染引擎、着色器,对地形平面进行细分(手工或自适应),添加虚拟”光源”和”相机”并进行相关设置,然后添加相应的颜色渐变​等。

Blender晕渲方案配置​

在正式进行渲染之前,我们可以通过快速预览对结果进行确认,如果可以,即可启动渲染,渲染过程如下视频所示,根据DEM数据的大小,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
Blender渲染过程​

以下是不同的配色方案​的渲染结果:

成果(一)
成果(二)
成果(三)
成果(四)

虽然上述blender输出的晕渲结果图像不带坐标,但是我们可以保留原来GIS预处理时的tfw文件,在文件名相同的情况下 ,即可以恢复其坐标。在后期的制图中我们借助MAPublisherGeographic Imager工具,可以在Geographic Imager进行投影转换,然后在MAPublisher中将晕渲结果作为底图嵌入,再在上面叠加符号、注记、以及其他地图要素。由于MAPublisher和Geographic Imager是基于Adobe Illustrator(AI)和Photoshop(PS)的制图插件,因此,我们在充分利用GIS数据源和GIS功能的同时,可以利用AI和PS强大的设计能力,使地图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,如下面两幅图中叠加晕渲底图后通过对注记添加描边、设置描边透明、以及外发光等效果可以增强文字的可读性​。​

《【制图新技术】地形晕渲底图(山体阴影)制作新方法》有一个想法

发表评论

%d 博主赞过: